序篇
如果说忠文的考研是大业,我的升本无疑只能算是一件小事。可惜的是,这件小事我也未能做到最好,以下所说的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活尤其是升本期间的一些所感所悟,希望以后升本的朋友不要重复我的错误。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背负着一个无言的约定和一句温馨的承诺。
那份约定是不成文的,就像真正的信仰一向很难用语言描述一样。好友朱忠文以434分的成绩考入川大之后,曾经无偿地在图书馆贤林讲坛、贤林茶座等各处宣讲经验,并将他的学习方法和盘托出。在个人演唱会上,他毫不掩饰自己曾经向多个女生表白,却无一成功的惨痛经历。正是这份坦率和执着支撑着忠文一路走到今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我们曾经约定,他考研后写《考研大业》,我升本后写《升本这件小事儿》,将自己这段经历记录下来。这首先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一次追忆和回望,其次才能谈到具体的指导意义,而这所谓的“指导意义”大约又和那份承诺有关。
那是我与诸多学弟学妹的温馨的承诺。在升本考试之前,她们就多次要求我考后向她们传授经验,而我也不止一次地推托。因为相较于忠文,相比于国教院的、在各条战线上奋斗的莘莘学子,我在不少方面有很大的缺陷。既然不是最优秀的,何苦要写一些根本不着调的东西,糊弄老百姓,误人子弟呢?但依然有很多人向我打听各种各样关于升本复习的事情,有学妹甚至对我说:“我们需要的是你成功的经验,是为我们每个国教学子走出一条新路,而绝不是失败的教训。”现在成绩出来了,218,说好不能算好,因为无缘财大;说不好吧,至少能在郑州选个二本,也不算差!我也确实应该留下一些文字,祭奠那段岁月,并以此感谢那些在我备考日子里,尤其是在失落的日子里,那些以各种形式(发短信,QQ,空间留言)给我鼓励和支持的、尤其是国教院的学弟学妹们,以使我走过的弯路她们不要再走,我犯过的错误她们不要再犯。这样,或许我的良心才能得到安宁。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采用大专题下设小专题的方式,就英语、管理学的复习以及升本前后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英语科目的复习
(一)英语学习的三重境界
英语科目的复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专升本考试中,考英语加管理学的学生之中,可以说“得英语者得天下”。因为管理学和英语相比是可以速成的,但是英语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单词的积累,语法的学习,语感的培养,而英语学习的基础无非词汇,语法两块儿。
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感谢我大学的两位英语老师:王辰玲老师和宣军磊老师。王老师是研究词汇学方向的,她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对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进行分析。雅静说,她是一个可以把英语变得像数学一样有逻辑的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个句子十多个单词,如果你八个不认识,不知道词性,找不到谓语动词,句子结构也一定看不出来,牛津的老师也教不了你。英语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它的创立首先是为了明确法律和法典,因此语言的表述是很精确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提到这样一个情节,韩新月不清楚父母吵架是为了她还是为了哥哥,“要是爸爸用英语吵架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听出父母所指的那个他(她)是he还是she了。”由此可见英语之严谨。
既然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听、说、读、写四块不可偏废,恰恰应证了宣军磊老师的英语教学观,即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具有实用性,是用来交流和传递感情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获得成绩这一功利的目的上。在他带我们的半个学期里,每周五都给我们放一部英文电影,上课期间也多次给我们推荐一些英语学习的网站。由于他研究英美文学方向,又精通翻译,所以在课堂上他非常看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比如讲到某个单词,他会列出一大堆关于这个单词的英文好的文学表达;讲到一个话题,他能滔滔不绝讲出很多关于这类话题的经典英语谚语。这无疑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表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就是在宣老师的课堂上,我学会了那句“If you want to go alone,go quickly;If you want to go further, go together”。也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最终决心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大二期间五兄弟并肩征战社团活动的峥嵘岁月。
宣老师的教学观也和外国语学院09级的唐新竹学妹教我的方法暗暗相合。唐新竹主张把学习英语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比如你今天走在路上,看到鸟在飞,就想想鸟在飞怎么用英文表达,就在心中默念:“The bird is flying.”。久而久之,学习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英语的学习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我在备考六级之前,曾坚持每天用英文发说说。开会的时候,辅导员在上面说中文,我小心翼翼在下面“同声传译”,虽然翻译地并不精确,但英语思维方式的养成对于学习英语,无疑是有很大裨益的。
由此可见,如果说英语的学习有三重境界的话,仅仅掌握单词和语法是第一境界,培养自己的语感是第二境界,而把英语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无疑是第三境界。而有很多同学时常陷入这样的误区,由于忙于学生会、兼职等原因,平时忽略了单词和语法点的积累,而考试前却宣称“那些知识点有用吗?老子凭语感照样能做题”。事实证明,这种唯语感论的激进做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可取的。连走都没学会,就想跑,可能吗?语感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牢固掌握词汇和语法规则之上。
我曾经打过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努力去掌握词汇和语法,有一定的语感,去应付考试,但还是不会说,不会用,这是一种“救急”的措施。而真正的“救穷”,则是词汇语法的积累,语感的培养、生活方式的养成这三方面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二)专升本英语和四级英语的关系
按照信阳师院的相关规定,即使是专科生也必须在大二下学期才能参加四级考试,大多数同学的升本复习开始于大三,也就意味着升本之前还要有一段长长的四级复习。可别小看这段漫长的四级复习,假如你利用好这段时间,你将极为有效地为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四级作文和专升本作文难度相同,类型上比专升本更多一些,一般专升本是不考图表型作文的,而四级可能会有;所以备战好四级的作文,专升本的作文显然难度就不大了。其次,四级的阅读理解无论从其词汇的量、阅读速度的要求以及题目的设置都要比专升本更难一些。有统计数据显示,历年四级阅读理解(不包括快速阅读,15选10的填词)平均是在320词左右;而专升本的阅读理解则只在270词左右。专升本的阅读理解题目很多都直接来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四六级题目以及公共英语三级,自考公共英语,公共英语学位考试等各类试题之中;再次,四级的完形填空虽然占分不多,但基本上与专升本公共英语完形填空如出一辙。四级和专升本唯一的一点不同就是,四级考听力,而专升本不考;四级从06年改革之后不考单选,而专升本考试中有很大一部分以1989—2006年的四级原题为蓝本的。
针对这样一些情况,我想大家大致对复习都会有一个比较经济的安排了。即大二下学期在备战四级的同时一定要更加着重复习专升本与四级考试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即写作、阅读、完形填空。无论四级能否一次性通过,夯实基础的过程对于专升本的备考都是很有益处的。而大三上学期无论你再考四级还是备战六级,单选部分已然成为你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了。
既然说到四级,这里就不妨插叙一段好友朱忠文在准备四级听力时的一些轶事。忠文复习听力不可谓不细致,坚持把每套题目中的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复合式听写分开,每天只做一套题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要坚持做四遍,第一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对照答案听,第四遍合上书本回味。每天半个小时,以至循环。从大三下学期开学到考前,他对听力的感觉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但在教科院组织的四六级模拟考之中却发挥得很不理想。时值毕业,校园广播FM96.0时常会在放听力的试音阶段播放一些关于毕业的歌曲,而那些伤感的旋律却勾起了他的离愁别绪。当开始放听力时,他似乎还没从那种情绪中回过味儿来,模拟考后的一周就是正式考了。为了在正式考之中避免这个问题,忠文特意去网吧下载了那首《放心去飞》,每天练听力之前首先听一遍,直到考前听得情绪不受这种歌曲的影响。到了正式考,遇到这种情况他提前已有对策,自然高奏凯歌。窥一斑而知全豹,忠文备考之细致可见一斑。
(三)各个题型的复习
说完听力说说写作吧!关于写作,除书信之外,一般四级和专升本作文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叫“花开两朵型”,即“1.有些人认为…是好的。2.有些人认为…是不好的。3.你的观点。”;另一种是“社会热点型”,即“1.最近…很流行(很严重);2.说明这种现象流行或这种现象严重的原因;3.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于这两种作文模板组合,无论是四六级各种辅导资料还是升本辅导机构(耶鲁、天一、云飞、耿老师)都有相应的句子和模板的整理。辅导机构的串讲和精讲课程中都会对此有详细叙述,故不必多言。我想补充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意思相近的词,以免在作文中多次出现某一个词时这个词被用滥。今年六月份的四级作文题“网上购物”恰是去年耶鲁秋季班李雯静老师辅导过的。“网上购物”作为一个中心词,显然会被多次使用。关于网上和购物的表达就要避免重复了。比如,网上除了可以用online之外,还有on the net,on the internet,cyber-,virtual world,都可以表达相近的意思。再比如说购物吧,除用shopping之外,afford,purchase,business等等都可以表示支付,购物,交易的意思。而这些就要靠平时单词的积累了。
第二、对于作文平时要多练,最好每次把写作时间压缩到半个小时,作文长度压缩到120个词到150个词之间,这一点我承认我在考试时陷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考前我先把各个例文逐句逐句地抄在本子上,翻译,把汉语意思写在下面。然后把中英文一句句录制到MP3 里面,最后利用格式工厂软件把每个WAV格式的句子复制,组合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保证一个句子读八遍。每篇作文都是一个完整的MP3文件。这样一来,走在路上就可以来来回回地听。或许正是因为听得多了吧!有时感觉到写作文思泉涌,写着写着字数就超了,花费时间还长,但我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写作翻译这一块一向不错。四级写作97,六级写作94。四六级的时候尚且应付自如,专升本就更是小菜一碟了。于是平时练习或者做模拟试题时我时常只是看看作文,理个大概思路,觉得不用动笔就行。专升本考试我决定先写作文,结果考场上看到“人口流动”这篇文章,由于想得太多,又花了时间列中文提纲,译成英文,誊写时又发现字数太多,以至于总论点刚刚写上,两个分论点就无法展开了。相当漂亮的两个句子没有写上,那真是相当遗憾。更要命的是由于这样一折腾,一篇文章整整耗费了五十分钟,而且出现了三单没加s,错把城市化urbanization写成了citiniation这样的低级错误。后面做单选、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时就只能“提速”,“萝卜快了不洗泥”,勉勉强强做完,错误率自然比以前高很多。句子改错那题还因为紧张把94题答案写在93题上,改的时候又只改了答案,没有该选项,直到交卷前三分钟才发现并匆匆更改,结果不仅影响了卷面的整洁,而不平整的桌子使得答题卡上留下了一个小眼。幸亏卡还能被读上,否则这要是出了问题三年辛苦岂不毁于一旦。所以,这就给我们一个教训:平时一定勤练笔,手上才能有感觉。“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样才不会眼高手低。
第三、要在现有的作文模板上有所创新。四六级、专升本的作文模板是相通的,但你也用、他也用,所以尽可能用一些别人不熟悉而你特有的。比如把考研作文中的高级句型用于专升本,自然就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关于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部分,个人认为阅读理解固然有技巧,然离开语法和词汇是寸步难行的。所以针对这一块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先把新世纪或者新视野四册课本上的单词先背一背,有些词组还要了解其比较生僻的意思,比如turn down 除“关小声音”以外,还有“拒绝”之意,有些单词之间还要辨析其异同,比如wage,earning,salary,income等和钱有关的四个近义词,再比如,attribute,contribute,distribute三个形近词。大二暑假或大三伊始的时候可以把四册英语教材上的课文翻译在本子上,不要查字典,不要用翻译书,然后对照教辅书上的译文,看自己的译文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可别小看了这一步,这就像把大象装冰箱。试想:假如你连整篇文章都翻译通顺了,你的句子结构划分一定是没问题的,到那时你看英文和看中文还有什么区别?通过这样的练习,语感就会一步步加强,把单词运用于具体的语境之中,单词记清了。句子结构搞清楚了,阅读速度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对耶鲁孙健轩老师提出的“三、四、五、六”阅读技巧,我是赞成的。但它必须首先建立在一定的阅读量,尤其是词汇量之上,如果一篇阅读有大量词汇不认识,任何的阅读技巧都是浮云。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剩下的就是听老师将阅读技巧和大量做题了。对错误的题目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原文中要能找到你选这一项的依据,这才是最关键的。
剩下的就是单选了,四十分单选是我很难释怀的伤,总是错十个左右,单选题的复习主要就是考察词汇和语法了。关于词汇,背单词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背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这样单词量无形间就加大了。这才是背单词的王道。当然旁门左道也不是不可以使用,比如,famine(fa mi ne—发米呢—饥荒),agony(a go ny—爱过你—痛苦的),ediface(e di fa ce—挨地非死—大厦)。但是一定要适度。过度的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绝对是不可取的。
专升本的词汇要求大约是3800-4200之间,比四级的4500个单词和六级的5500个单词要少一些。所以四册新世纪教材和新视野教材中的单词背会并熟练掌握应付专升本的英语考试足矣。说实话,我本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关于语法这部分,我最庆幸的是遇到了王辰玲这样的好老师。她批讲课文十分细致,所以句子结构的划分受到她的熏陶,也渐渐明白了很多。由于我们大三没有英语课,我大三上学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跟着09级商务三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新视野第三册的教材,课间的时候我时常见缝插针地询问王老师那些我做错的选择题目,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细细解答。去年冬日的一天,外面下着小雪,六点钟下课之后,她依然在为我耐心解答这些问题,讲述的时候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刚刚上过两节课的她嗓子是沙哑的。正好我教室里有梨,等她讲完题目,我急忙递过一个梨去,想让她润润肺。可是她却坚辞不受。那天晚上,我去海苑吃饭,地下焚烧垃圾闪着一点一点的火苗,看着那火苗,我的心头却也是一阵温暖。师恩不能负!王老师的帮助让我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中的那盏火光,指引着我一路前行。
在语法学习方面,计算机班的王昱同学是我学习的榜样。她捧着从图书馆借来的语法书对每个知识点都认真梳理。做单选就像是在游泳中学游泳,只有在错了再改,改了再错,错了再改的过程中才能千锤百炼,练就钢筋不坏的铁骨。
在做题的顺序上,我建议大家不要先做真题。单选部分先看语法词汇,看过之后做1989-2006年的四六级题目中的单选,最好按照相关时间规定在20分钟内做完30道题目,并逐一对其进行分析。老四六级题目的单选题都是千挑万选中的精华,专升本的题目要么原题不变,要么以其为蓝本,稍加变动。只有分析透了这些题目,把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搞得比看到自己儿女还要熟悉,才能在考场上见人杀人,见佛杀佛。
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方面,大二暑假或者大三伊始先翻译文章,对照文章。十二月份之后,三月份之前就要开始做模拟题了。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孙健轩老师的建议,每天上午十点到十点五十,四篇阅读理解雷打不动,形成习惯,直到感觉每天这个时候不做阅读理解心里就空荡荡的,觉得缺点什么,这样就练到一定境界了。
写作、翻译、改错方面,写作除了背模板之外,就是要常练笔,李雯静老师的建议是一周写1-2篇。关于翻译,由于之前已经翻译了大量的文章,所以就不用刻意去练习了。严复先生的要求是“信、达、雅”,但作为低端考试一般只要求信、达就可以了。所以翻译的时候尽可能选择比较简单的、不容易出错的词汇。这一点恰恰和写作的要求相反。显然英译汉比汉译英更容易一些。2010年专升本废除了2009年以前常考的变换单词形式填空,改成了对话翻译,但2011年又把对话翻译废掉改成了句子改错,至于2012年怎么考,天知道!
谈到翻译,不妨再说一件有意思的事儿。2011年12月份的六级考试题目中,出了一个“越…越…”,而原句中留的空却不能使用the more …,the more …的句型,所以很多考生包括我都傻了眼,最后看到答案才哑然失笑。答案居然是cannot too be,“太…也不为过”,这就启示我们:翻译不仅要谨慎,更要灵活啊。
对于今年新加的句子改错,我不禁要唠叨几句,作为今年新改动的题型,只有云飞一家辅导机构教材上面预测到了,按照惯例,这样的新题型出现在考卷上,最起码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的改法。短文改错在高考中存在了那么多年,每次考试题目前面还要加一个for example告诉你如何改呢!而专升本就没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专升本考试的不正规之处了。有人笑言:专升本三个字的首字母ZSB和真傻B三个字的首字母一样。说的也是,2001年的一篇阅读理解居然和2007年的一篇阅读理解一模一样,这样的情况在高考中是绝对不存在的,但是在专升本考试中它就是这样存在着,这样的考试又何谈正规可言呢?前文已经讲到我在这道题目上差点栽了大跟头。最后两分钟的改正我至少拯救了五分之多。五分啊五分,有了这五分,我可能在航院;没有这五分,我就可能不得不奔赴洛阳师院了。
升本考试就是这么残酷。本来我们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商议要在一个学校里面继续奋斗,可是却没想到几分之差,学校之间却千里之隔。哎!可悲可叹啊!
管理学的复习
假如你的英语成绩不太好,你有太多的学生工作要忙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要为生存奔命,做一些社会工作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你是等到升本名单确定后才开始复习,这时发现两个半月的时间在英语学习方面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那么管理学的可以速成性或许能成为你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一)管理学复习基本方法
关于管理学何时开始复习,应该复习几遍,这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个人认为,最晚不晚于三月份,但也不能太早,太早的话一是容易遗忘,二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一根皮筋一天两天抻着可以,要总这么抻着,到最后难免人困马乏,应该说在复习时间的选择上,我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是直到三月初才开始对管理学进行系统的复习的,而这个时候个人认为有些晚了,我复习的基本方法是“大题带小题”。
三月七号上午我花了一上午时间才把2001-2010专升本管理学真题,天一十五套模拟题,天一教辅书课后题,耶鲁教辅书课后题上的内容逐字逐句逐条录进MP3。然后把每道题目的WAV格式文件复制八遍,采用格式工厂软件组合成一个新的MP3格式文件,重新命名。最后把整理好的MP3文件按章节放在相应的文件夹里面。一份拷在手机里,晚上睡觉时听着入眠,早上懒床时听一听;一份拷在MP3里面,这就可以保证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也可以听。另一份以附件形式传到邮箱里面,毕竟MP3和手机内存卡容量有限,考过之后直接删去那些口干舌燥读进去的录音怪可惜的。
但我并不主张大家这样做:首先,这样做的前提是你必须拥有一个绝对安静的录音环境,大三上学期为了听王辰玲老师的英语课。我曾在逸夫楼415学习。没课的时候我便开始录制“耶鲁”的课本。但由于读的不熟,外加经常被一些临时性的事情所打断,所以录音效果并不特别好。录音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记忆效果,倘若你不小心读错一个字,字面意思全变了,你又没有察觉,那么考试的时候亏就吃大了。
第二,不必说连续几个小时诵读怎么费嗓子,需要买多少金嗓子喉宝,长时间的挂着耳机在屋里和学校徘徊对听力的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单纯凭借音频去学习远没有看书记忆效果那么好。只是,我有鼻窦炎,久坐看书容易引起鼻塞头疼,时间长了有些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所以为了能舒服一些,我采用了这种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很容易地就找到了所谓的重难点。由于我是按照资料的顺序录制,而后又移动到相应章节的文件夹之中,这样一来,文件夹中的很多文件不免又重复,那多次重复的题目也就是各参考资料中都涉及的题目,自然也就是管理学常考的重点。这样在反复听时就无形之中加深了印象。
对管理学的复习,我听从好友朱忠文的建议,采用四遍复习法,第一遍,从11月初到寒假,主要任务是诵读管理学的耶鲁教材,反复多听,加强对小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遍,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主要任务是诵读所有课后习题和模拟试卷上的习题,因为是第一遍背诵大题,所以速度可适当放慢,背完知识点之后逐题默写,然后查漏补缺,过筛子一样直到基本与各题答案大差不差。第三遍从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基本延续这个思路,但充分考虑到反押题倾向(这个问题我一会儿还要细说),即该考简答的考简述,该考简述的考简答,你能否根据题目的分值和问法的相应变化,能伸能缩,做到“看题下笔”。第四遍就是考前的冲刺阶段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漏补缺,并着重加强对今年热点大题(也就是除三年内没考过的,去年考过的基本不用看了)的记忆,还有一些比较难记的简述(比如平衡计分卡模型四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路径-目标理论的内容,期望理论的内容及其对管理学的启示等等),对此要着重加强巩固。
然而这只是根据忠文教给我的一些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的梳理。然而实际学习中我有很多工作做的还不够细。今年管理学考试有一半简答题不会答,论述题矩阵式组织结构图也画得不完全对,就是没有坚持贯彻忠文这一方法的代价。
“大题带小题”的战略是不完全对头的。今年小题中也出了很多大题中没有的,极为生僻的知识点,选择题错了七个也是很严重的错误了。选择题的失误不仅与战略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另外一个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教材的选择。
(二)关于教材及其教辅书的选择
众所周知,专升本并没有自己选定的教材,而现行的管理学教材名目繁多,林林总总,但总体来看主流教材主要是两本,一本是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三版)》(我们学的是第二版,但一、二、三版大同小异),另一本是自考教材的《管理学原理》,而教辅类书籍中主要有天一的教辅书和耶鲁的教辅书。天一的教辅书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考试大纲,并明确了哪些知识点是考试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简单了解的,哪些是浮光掠影的。而缺点大概就是语言不够简单,理论性比较强,背起来不太容易。耶鲁的教材基本上是以自考教材《管理学原理》为蓝本,只是去掉了团队管理和团队控制这一章,优点在于知识点讲述极其详细,语言简单朴实,涵盖面广,比如关于权力职权的分配、组织活性化这些内容是其他教辅书上没有的。而缺点在于有些知识点严重过时,比如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阶级斗争时代的观点,又比如厄威克和古利克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非常生僻的。说完了这四本书,还有一本教辅书不得不提,那就是考研的管理学教辅。众所周知,考研的管理学是各学校自主命题,但基本没有客观题,全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我把考研的管理学和专升本的管理学类比于高中的历史和初中的历史,事儿还是那个事儿,理论还是那些理论,只不过考的更为深入罢了。我查了一下,2010年两道专升本论述题全部来自考研的原题,第一道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简述是2003年北大的原题,第二道关于战略管理的简述是2009年中南财大的考研原题,但天一的资料上也明确指出,这题目明显难了,不适用于专升本,所以今年的命题自然没有延续这个趋势。
综上来看,管理学还是要以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为主的,即使有冷僻的知识点(比如今年管理学关于管理道德的那道简答,控制中衡量控制标准的要求)也自然出自这本书。对于天一,耶鲁的教辅上的知识点应着重看看那些教材上没有的,作为了解即可。对于考研的教辅书,偶尔翻翻有备无患即可。
(三)今年管理学命题的三大特点
刚才说到2010年的简述出了两道考研的论述,而2011年的升本考试中管理学没有延续这样的趋势,那么2011年管理学的命题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根据我个人做题的感受,我感觉今年的管理学出的题目难度不大,考查知识点也比较合理,但多少有那么一点儿活、偏、怪。
说它“活”,主要是指命题的形式非常灵活。比如往年出题时常会直来直去不绕弯,例如“试述矩阵式组织及其优缺点”,而今年出题则侧重考察其理解。它这么出:“2010年我国发生玉树地震,各地派出由医生、护士、武警等人员组成的临时救援小组,试论这种组织属于什么组织形式,画出组织结构图并分析其优缺点。”如果你第一问判断不出来或者判断错误,组织结构图画错,那么你第二问答得再多都是零。其实如果你熟悉专升本考试真题,会发现2003年的一道真题和这道题何其相像,“2003年发生非典,各地派出由医生、护士、武警等人员组成的临时救援小组,试论这种组织属于什么组织形式,并分析其优缺点。”两相对比,只是换了个材料而已,其实质“换汤不换药”嘛!
还有一道大题能说明这一点,“张三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开了一家洗衣店,试分析他这个洗衣店的一般环境。”试后我与忠文交流时还笑话这题出的弱智,谈一般环境就谈一般环境,何必拉出来个什么洗衣店作材料?任何企业的一般环境不都是PEST吗?然而看过答案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一题通过将一般环境与张三开洗衣店这一特殊实际相结合,恰好考察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实在是高!
所谓“偏”,更多指的是这套试题中对战略管理这一块考察太多,从16分的案例中的SWOT分析,和波士顿矩阵及其相应的战略到六分的简答张三洗衣店的客观环境,再到一些零星的题,这套题关于战略管理的部分多达近三十分,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却涉及寥寥。这样的试题结构显然是有几分不合理的。考完试我和他们笑言:难道今年的出题老师是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的亲儿子不成?怎么出了这么多关于战略管理的题目?
而说到战略管理,我不得不感谢教我战略管理的方桂芬老师。尽管她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她由于第一次叫战略管理,难免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外加大三上学期,有很多同学上海实习未归,人心浮动,对战略管理课程也就视若浮云,能逃则逃了。但所幸我选择了坚守,否则我也可能会像很多人一样不懂什么事SWOT和PEST。
说道SWOT和PEST就不能不说说英语和管理学的关系。管理学说到底是个洋玩意儿,是舶来品,很多时候有一些英文缩写助其记忆。倘若你英语不错,那么记忆管理的一般环境自然手到擒来,只记P、E、S、T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即可。即P(polistics and law 政治与法律环境)、 E(Economy 经济环境)、S(Society and culture 社会文化环境)、T(Technology 技术环境)。同样道理的还有计划的5W1H,目标的SMART属性和SWOT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说到SWOT分析,不得不感谢我的朋友杨晓旭。大二下学期五月份,我加入他的团队参加校第二届有光杯创业创新大赛,而当时我们做的创业策划书正好使用了SWOT分析。即Strength(优势),Wee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en(威胁)。实践出真知,我用它分析过实际问题,再拿它来应付考试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我很同情计算机专业跨专业考管理学的同学,他们没学过管理学,对于SWOT分析或许并不熟悉。但在这样的逆境中,她们中的许多依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向她们致敬:或许我们的目标不完全一样,但是任何为梦想努力的人都值得赞赏。
说它“怪”,主要是指有些题目本身就出的很怪异。有谁见过每一道判断题都两到三行甚至三行半的?当时老师发试卷时我大概看了一眼,那黑压压的一片字体,还以为是案例分析呢!没想到居然是判断,太不可思议了,以前从没见过这样的。
另外一点“怪”,主要体现在具有强烈的反押题倾向上,即你认为该出大题的、它出了小题;该出简答的,却出了简述;该出简述的,反而出了简答。以今年的题目为例,“矩阵式组织的优缺点”一般是简答,今年却成为带材料的简述;而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是简述,今年却成了简答,怎样把“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课本上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概括成区区几行字还真是一件很要能力的事情呢。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忠文,感谢他在考试之前给予我的提醒,我才有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或许我感觉“怪”,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与辅导机构考前秘密押题相左。各种辅导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这一点在河南专升本网上多有披露,不再赘述。总之,各种专升本机构都不是做慈善的,它在客观上是满足客户需要的,但在主观上却完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选择辅导班之前一定要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指望十到二十天的突击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无疑是舍本逐末。“雨过地皮儿干”。你的投机,恰恰就是他们的商机。各行都有各行的买卖道,你和他之间信息不对称,所以被忽悠了也只能是自认倒霉。
其他
说到专升本,就不能不谈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升本名额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升本的名单是于三月二十五号前后公布在校官方网站上的。如果你有骨气,就去争官方给出的20%的名额,让你的名字挂在官方认可的名单上,那样你就不会悬着一颗心。心态稳定了,后面的复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今年院办关于推荐的政策是:在递交专升本申请书的同学之中,按两年综合测评名次之和取最小值的前20%上报省教育厅。但由以上三项者不能推荐:有挂科者、有纪律处分者、上海世博会期间擅自离队、临阵脱逃者。若其综合测评名次相同,则有四项条件优先:奖助学金等级高者、荣誉证书等级高者、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英语四六级通过者。
这样看来,研究学校关于综合测评的相关规定以及奖助学金的评判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规则是人定的,也是由人来执行的。政策总是一年一个样儿,明年的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沿袭今年的政策,谁都说不准。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调整身体和心理状态。因为鼻窦炎的缘故,考前一周我到孟医生那里打针,炎症慢慢消除了。考前为了防止夜市摊吵闹和过度紧张所带来的失眠焦虑等状况,我去孟医生那里开了安神镇定的药,服下去,晚上因为蚊子咬,喷了点儿花露水一开始没睡着以外,后半夜倒是睡得特别好。而据我所知,有的同学好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天气热,尤其是女孩子,体质比较差,一定要对自己当天的身体状况有个明确判断,出现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考试前一天下午我去认考场。说来也巧,这次的考场十三小正是好友忠文的母校,也是忠文当年考研的地方,没想到这一次居然也成了我的梦剧场。去考场的途中我掐了时间,并决定第二天尽可能早点出门,避免由于端午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带来的小高峰。同时我还在考场附近的一家小饭店进行了“模拟吃”,以确保第二天中午的伙食质量。
坐校车去考场无疑是安全的,但是出于对考试质量的保证,我并不鼓励大家坐校车去考场。校车上人多,大家彼此都紧张,彼此或假装镇定,或谈谈笑笑,反而互相传染。考前最好是找个地方一个人看看书,看一看过去做过的题目。很幸运,我考英语之前在看前两天做过的老四六级卷子,考试过程中居然碰到了原来做错的一道原题。中午吃饭的时候,尽量不要谈论上午考试的科目,倒是可以对下午的题目提问一下,最后把那些不会的题目再做最后的突击。管理学题目可以活、偏、怪,但基本的知识点儿是死的,正所谓“死去活来”,只有背得好,才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管理问题。
成绩出来之后就是报志愿的阶段了,因为报志愿的问题,我和父母争执不已,争论的焦点就是对平行志愿的理解上。后来听从远在南京的大伯的建议,找到我高三的学弟显峻同学,终于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在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什么是平行志愿。
所谓平行志愿是这样的:如果你考了200分,依次报了A,B,C,D,E五个学校,如果你的分数线不够A和B,那么你还能和那些把C和D志愿排在前面的同学公平竞争,比如C校准备招生20人,有二十个考生都把C校排在平行志愿的第一个顺序上,那么你这个第21个考生能和他们一起投档,按分数高低排名录取。
后记
时光荏苒,三年专科生活匆匆而过,白驹过隙。三年了,我不怕苦,不怕输,很多时候总是再多努力也无助!这种情绪像蔓延的枯草反复缠绕,每次回忆都像剜心一样难受。迷惘,纠结,困惑!然幸遇忠文等一干挚友,总能在我最无力的时候激浊扬清,劝我重归正途。在此我要向无私地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以最诚挚的感谢!就让我用普希金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结尾吧。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